意识状态:“状态-非状态”争议
许多人宣称催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ASC),与正常的清醒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催眠是否会产生意识的改变状态,一直是催眠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关键争论,被称为“改变状态的争论”。状态论认为,催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状态;非状态论认为,建议的效果可以在有或没有催眠诱导的情况下被体验到,那么“改变状态的必要性是什么?”
在考虑非状态论时需要注意,他们并不暗示参与者在假装或没有真正经历催眠。虽然非状态理论在解释时会使用“角色扮演”或“自我展示”等术语,但他们仍然完全相信被催眠的参与者有不寻常的经历,对这一立场最有力的辩护之一来自于Spanos1:
例如:称某个男人扮演“贴心丈夫”并不意味着这个男人表现出的关心是假装,同理,社会-认知论(socio-cognitive,一种非状态理论)并不认为在痛觉缺失(analgesia)建议后报告疼痛有所减轻的催眠受试者,他们是在假装疼痛减轻;也不认为在失忆建议后报告某些方面想不起来的催眠受试者,他们是在假装失忆。相反,社会-认知论(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试图解释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催眠受试使自己和他人确信他们想不起来,无法弯曲手臂,等等。
意识的改变状态(ASC)是指什么?
意识的改变状态(ASC)明确区分于正常或基准意识状态。一些人认为,基准意识状态的关键特征包括:处于感知中心的自我,以及自我与身体一体化的感觉。与这种基准意识状态相比,Dietrich 2 描述一个典型的ASC是:
一种永恒感,没有自我,很少的自我反思和分析,很少情绪内容,很少抽象思考,没有计划,没有一体化的感觉。
困难之一是如何评估上述概念。大脑功能的方方面面,当前的测量都显示出其是连续变化地,另一个困难就来自于判断变化了多少就视为从基准意识状态改变到了ASC?另外,如果意识是由多个部分组成,那么有多少个组成部分必须经历改变来实现ASC呢?
行为研究
行为研究比较了被催眠和未被催眠的受试者响应建议的行为,这是20世纪“状态”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从逻辑上讲,被催眠的参与者在心理测试中会因为处于催眠状态而有不同的反应。开发了一些包括实景模拟器(real-simulator design)在内的方法控制潜在偏见。有趣的是,人们发现,被催眠和未被催眠的受试者对建议的响应往往差别很小:无论建议是否在催眠状态下给出,参与者对其响应几乎一样强烈。这导致一部分人得出结论:催眠“状态”对于建议响应是不重要的。而另一部分人则相信任何对建议的响应都属于催眠的范畴。近期关于状态/非状态争论的研究包括:
- Gandhi et al (2005) – 相同的引导/诱导程序,不再向参与者解释为“催眠引导/催眠诱导”,而改用其它名称,测试这种改变对建议性(suggestibility)的影响(使用量表:Waterloo Stanford Group Scale of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 Raz et al (2006) – 增加一个催眠引导(也称为“催眠诱导”),测试在催眠状态下,建议“减少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的效果。结论是:无论催眠是否产生,建议都能响应。
神经影像(脑成像)研究
神经影像研究(早期是EEG,后来发展到PET和fMRI)用于发现大脑怎样影响对建议的响应。有两种方法:早期用EEG检查被催眠个体的大脑活动;后来的方法(ERP, PET, fMRI)研究在催眠状态和非催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目的是评估在催眠状态下对建议的响应是否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也是目前的常用方法。
催眠和冥想
人们对催眠和其它意识的改变状态(ASC: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之间的关系兴趣浓厚,一些研究旨在识别不同ASC共同的大脑活动模式。
冥想和催眠有一些共同的现象学特征:注意力集中和均可产生深深的放松感。然后,它们之间也有重要的区别:冥想通常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刺激物上(比如:呼吸、蜡烛、咒语),意图是清净头脑,冥想有催眠所没有的宗教因素;催眠通常有一个更具体的目的,可能更关心引导参与者专注于(或产生)选定的意象、感觉或其它知觉。
Halsband1等人使用脑电图(EEG)比较了被催眠者和藏传佛教冥想者的大脑活动。他们并没有表明参与者在催眠或冥想时做什么(可能是体验放松并允许大脑遐想,希望两种情况下指令类似)。
1)在催眠和冥想下都观察到了alpha power band的增加:
- 在催眠状态下,增加区域为中枢(central)和颞部(temporal);
- 在冥想状态下,增加区域为额叶皮质(frontal cortex)
2)在催眠下观察到了theta power band的增加,在冥想没有观察到
What is hypnosis?
Definitions of hypnosis
Types of suggestion
FAQ
Scientific theories of hypnosis
History of hypnosis
Animal hypnosis
Key people in hypnosi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uroscience
Modification of suggestibility
Attention and hypnosis
Pain research
Hypnosis as a research tool
Genes and hypnotizability
What is hypnotherapy?
Is it effective?
Finding a therapist
Depress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in
PTSD
Smoking
Surgery
Weight loss
Hypnosis research papers
Suggestibility scales
Scripts
Videos
Forum
Organisations
Journals
Book reviews
© 2007-2019 Dr Matthew Whalley